无人系统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5-07-22

  一、研究所概况

  由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与西北工业大学认知制造团队联合共建的“无人系统研究所”,是聚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领域的交叉学科创新平台。研究所依托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平台以及认知制造实验室团队在认知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科研积累,联动绍兴地区产业资源,构建“高校科研创新-地方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下设低空安全实验室与空天智能系统实验室两大核心科研平台,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体系。


点击下载原图


  二、发展定位及重点领域

  发展定位:聚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交叉领域的创新平台,以 “理论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体系为核心,服务国防科技与高端制造业。

  重点领域:智能感知系统设计、自主认知架构、分布式动力协同控制、人机协同接口、适航安全、轻量化系统集成等六大关键领域,形成服务国防科技与高端制造业的技术转化闭环。


  三、 核心科研平台

低空安全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

  低空安全实验室是无人系统研究所的核心科研平台之一,致力于破解城市复杂地形下的低空监测盲区难题,重点突破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无人机防御技术。实验室紧扣国家在低空安全、要害要地防护、重大设施设备防御等领域的重大需求,深耕低空态势感知与无人机管控技术,构建“监测-识别-防御-管控”一体化技术链条,推动低空安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核心研究方向与技术布局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围绕“监测-防御-转化”三大主线展开:

  1)军民两用低空侦测装备体系:自主研发出低成本、高精度的低空监测系统,实现对0.1-10km低空目标的实时追踪,定位精度达±1mm级。在军事领域,可用于边境低空警戒、军事设施周边防护;在民用领域,能为机场净空区监测(覆盖半径5km)、城市空域管理提供支持,实现一套设备多场景适配。

  2)公里级无人机集群防御系统: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将防御成本降低90%。系统具备5km半径全域覆盖能力,可实时处理100+目标的威胁评估与分级响应,适用于大型场馆、油库、变电站等关键区域安全防护。

  3)军用技术民用转化:将原本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雷达信号处理、多目标跟踪等技术,改造适配民用场景。例如,将战场目标识别算法优化后,应用于城市低空无人机身份快速核验,提升了民用空域管理效率。

  重大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成果

  国际领先智能火控系统:

  →列装部队并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获央视4次专题报道,国际竞标击败以色列技术;

  →预计2025年产值达10亿元;




  全谱系自主飞控系统:

  →覆盖赛斯纳208等5款大载重无人机及10余种中小机型;

  →2020年研发武直十机载智能驾驶系统(填补国内空白)



空天智能系统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

  空天智能系统实验室作为无人系统研究所核心科研机构,秉持建设国内顶尖空天智能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的战略定位,深度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

  实验室重点布局智能感知、自主认知、智能计算、系统集成、能源动力、人机协同六大方向,形成“感知-决策-控制-动力-交互”全链条研发能力。汇聚了航空航天、计算机、自动化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依托先进的半物理仿真平台、环境模拟实验舱等设备,具备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工程化应用的全链条研发能力,研究成果已在国家某重点无人机项目、大型物流无人机试飞等场景中得到应用。

  核心研究方向与技术布局

  实验室以“感知-决策-控制-动力-交互”全链条研发能力为核心,布局六大技术方向:



技术方向研究内容应用领域
智能感知研发高精度传感器与先进信号处理算法,实现对空天环境的精准感知在智慧物流中,用于无人机配送路径的实时气象规避;在智慧城市中,为低空交通管制提供环境数据支持
自主认知提升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增强系统智能化水平无人飞行器、智能交通
人机协同接口自主-遥控模式切换算法、脑机接口与语音识别技术在消防救援中,消防员可通过语音指令快速操控救援无人机;在军事侦察中,实现操作人员与无人机的高效协同作战;在协同飞行场景中,支持多机群的人工远程协同调度
能源动力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油电混合动力、氢电混合动力等系统设计,动力总成效率优化长航时无人机、物流配送
智能计算进行大数据分析与AI算法优化,为系统高效运行提供强大算力支持为空天信息网络提供数据处理支持,保障卫星与地面站、无人机之间的信息交互顺畅
系统集成融合各关键技术模块,形成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航空航天、智能制造


  未来展望

  实验室将始终秉承创新驱动、服务国家、产业报国的理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与对外合作交流。力争成为国内空天智能系统领域的领军科研平台,为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四、专家团队

  研究所目前团队已有首席科学家2名,正教授4名,副教授及技术转业高工20余名。在各研究领域采用每方向配置“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双带头人模式,实现前沿突破与产业落地无缝衔接。

  科学家团队:赵煦院士、杨海成教授等12位国家级权威专家领衔基础研究

  产业专家团队:军工院所转型技术骨干主导工程转化,平均拥有20+年型号研制经验

  团队军工基因深度融合:

  技术团队70%成员具有军工集团型号研制背景

  累计承接航天科技、兵器工业等37项重大国防任务


  4.1指导科学家团队



赵煦院士

  飞行力学与控制专家,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无人系统首席科学家

  赵煦院士是中国无人机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主导研制了中国第一架无人靶机“长空”一号,结束了中国靶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无人机核爆取样,开创了中国核弹空爆取样的新纪元;某型超音速无人靶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拥有超音速靶机的国家。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项。


杨海成

  原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空天技术首席科学家

  杨海成教授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国家 “十五”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总体组组长等职。致力于国防科技、型号预研、国民经济重大关键技术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发等工作,在制造业信息化等领域成果丰硕,部分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周竞涛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博士后、副教授、认知制造实验室主任,天大创智院无人系统研究所所长,天大创智院特聘教授,马来西亚泰来大学客座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上海震巽智慧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周竞涛是认知计算与智能系统领域的资深学者,研究聚焦认知计算与认知系统,融合多学科构建智能系统,在智能火控、低空飞行器、卫星制造等领域成果显著。其参与研制的智能火控系统获军方关注并装备使用,推动了相关领域技术发展。

  发表论文 100 余篇(含 SCI 20 余篇、EI 近 100 篇),获发明专利近 30 项,出版专著 4 部;主持国家级项目 11 个,获省部级奖项 3 次,参编国标 2 项、团标 5 项。


黄一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黄一敏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定翼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先进飞行控制与制导技术等。依托上述方向,分别建立航天十一院彩虹系列无人机、中航 602 所 U8 系列无人直升机、航天一院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发基地。著名科研项目:中国版“捕食者”“火力侦察兵”“X37B”。近年与湖南山河科技、安徽云翼、中电科芜湖等单位合作,攻关短距起降、自旋翼、倾转旋翼无人机飞控系统。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及多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部分成果已批量生产并产生良好效益。


陈晓东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长期从事型号空气动力计算和试验数据分析工作。原装备发展部某直属单位服役(专业技术五级,大校军衔),“1153”人才库人才,现为四川嘉瑞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副总工程师。负责921工程飞船返回舱等气动计算、运输机相关气动研究等项目,参与 C919 联合论证等。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航空一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齐小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复杂系统建模与工程优化实验室负责人

  齐小刚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网络优化与数据处理、导航计算与高精度定位技术方面的研究,具有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工作积累。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三五预研项目、装备预研基金(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获得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发明专利50余件(授权22件),登记软件著作权6件。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检索20余篇、EI检索60余篇


  4.2 技术实施团队


朱海波

  无人系统专家/无人系统研究所副所长/空天智能系统实验室主任

  军转技术骨干,空军工程大学硕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国防军工项目研发,擅长飞行器总体和控制技术研究。典型公开业绩:某型无人机设计系统负责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某型超音速无人靶机(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编写《无人设计手册》;参与编写国军标2项;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技术论文5余篇,获国家专利5项。


范锐军

  火控专家/无人系统研究所副所长/低空安全实验室主任

  博士、高级工程师,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后,高级工程师,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有人工智能武器总体设计、无人系统总体设计及架构、动力学与运动学仿真设计、智能制导控制系统计算与仿真、制导弹药智能组网与协同规划、多学科优化设计、系统布局设计、科学计算并行化。曾任多个重要军贸项目及企业技术负责人,主持多项新型智能化武器设计及试验技术发表SCI&EI论文及申请国防专利十余项,主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贾宁

  人工智能专家

  博士、高级工程师,法国国立洛林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工学博士,浦东新区明珠领军人才、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铜聚奖等。曾就职于法国国家科学院洛林计算机实验室,2010 年归国后从事对外军贸工作,主持多个重大军贸项目。现任上海震巽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军工领域的应用落地,获多项资金支持及奖项。


王明微

  无人系统研究所副所长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兼任该校认知制造实验室科研副主任。研究方向聚焦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与技术(含智能化感知技术、制造大数据分析与学习等),及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含飞行器设计系统工程、技术状态管理等)。


梁建刚

  空天智能系统实验室副主任

  军转技术骨干,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机载底层核心软件技术开发研究。熟悉导航原理和应用实现,掌握网络软件开发技术,具有独立完成大中型软件架构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对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 RTEMS 有深入研究。参与完成多个军队重点型号研制和开发工作等。


唐玉志

  信号信息专家

  军转技术骨干,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员,技术总师。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任职期间,负责过十几项科研项目及重大任务的组织管理及实施。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10 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三等奖多项。在多个领域基础深厚,现从事多个方向的系统研发工作,为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朱怡心

  设计专家

  军转技术骨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技术总师。长期从事国防军工项目研发,擅长航空器机械及自动化设计等领域研究。典型公开业绩:主持过多个军队重点型号的设计及验证工作;某型飞机动力系统监测与故障诊断、仿真环境研制等多项工作。


杨勇柯

  发动机专家

  西北工业大学发动机硕士和英国某大学飞机硕士(公派留学),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长期在我国央企大军工集团体系内主持飞行器和动力装置的设计和试验,担任过多个重要课题和项目负责人,获集团个人三等功及科技二等奖,拥有多项典型证书。


杨应

  算法专家

  军转技术骨干,西安交通大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研发部部长。长期从事国防军工项目研发,主要负责无人机飞行控制算法技术研究。参与完成多个军队重点型号研制和开发等工作,担任分系统总师和项目主管,获多项军内科技进步奖,发表多篇论文,参与编写《无人设计手册》,获国家专利4项。


党广利

  电子专家

  军转技术骨干,空军工程大学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硬件电路设计开发。长期从事国防军工项目,参与完成多个军队重点型号研制开发,在多个型号无人机上主导设计飞控计算机,取得良好军事效益;荣获军内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荣获军内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李恩明

  空天智能系统实验室副主任

  博士,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制造过程大数据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制造过程监控等。


王超

  飞行器总体专家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腾盾商用市场二部部部长 。长期从事低空经济产业设计与规划,公共服务、物流运输与低空出行等低空场景的运营管理,市场规划与营销。担任多个学术和社会职务。


魏亮

  低空总体专家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硕毕业。系统内高级工程师,曾任某型号总师兼军品部部长等职,拥有多年团队管理经验及一线研发实操经验,熟悉多种武器系统方案论证和需求分析经验。


蒋腾远

  低空安全实验室副主任

  博士,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制造、工业大数据、设备智能化。